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9:26:03  浏览:97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杨州市人民政府


扬府发〔2006〕210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我市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以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条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决定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协调和监督,承担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负责对县(市、区)和各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业务指导、管理和考核;负责国防信息动员的组织、动员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应设立信息化领导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本办法。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明确信息化职能办事机构,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保障对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投入,促进全市信息化健康发展。
第六条 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应用主导、保障安全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七条 鼓励信息化方面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境内外企业、组织和个人依法从事信息咨询、信息评估、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项目投资、市场经营和服务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信息化规划,包括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信息化要素规划,信息安全保障规划,县(市、区)信息化规划,部门、领域信息化规划,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规划等。
第九条 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方针、省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组织编制,报省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区域信息化规划;全市各有关部门及驻扬单位应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省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系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本部门、本领域的专项信息化规划。
县(市、区)信息化规划应经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市政府直属部门专项信息化规划应经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省业务垂直管理部门及驻扬单位专项信息化规划应经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审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实施。
信息化标准体系规划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拟订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信息化规划生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确需作调整的,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报批。未纳入或未经审定的规划、计划不得实施。
第十二条 市和县(市、区)的信息化年度计划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十三条 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年度计划并考核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第三章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承载通信传输介质的通信管网及相关辅助设施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用性、公益性基础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等基础信息资源项目。
第十五条 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承担邮电通信行业有关管理工作,对基础信息资源项目进行统筹管理。邮电通信企业应按规定定期向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
第十六条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由邮电通信企业负责,接受省通信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并积极参与国防动员工作。
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与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新建、扩建、改建的信息管道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为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十七条 共用性和公益性基础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等基础信息资源项目建设,由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直属部门主管的,必须经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由国家、省业务垂直管理部门以及驻扬单位主管的,应报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审后,再报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共用性、公益性和专业性信息资源必须连接到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的全市统一平台,并保持每季度同步更新一次,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鼓励通信管网集约化建设,积极推动本地、各区域电话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和同城信息交换、互联互通。
第十九条 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通信网络建设和改造项目,必须向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信息产业发展

第二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等。
第二十一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促进和扶持地方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基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信息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信息技术规范标准,引导信息产业发展。
第二十二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开发、生产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
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软件开发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第二十三条 建立统计报表制度,按规定要求和职责分工,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统计局等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信息产业统计分析工作。

第五章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第二十五条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采用法定例外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并通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法律未予禁止的信息资源都应实行分类、分等级、分密级共享。具体共享数据项、分类标准、密级划分标准、用户划分标准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细则后发布实施。
第二十六条 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政府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针对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建立详细、可行的参照标准,制定建设、运营的指导规范,保证工程技术路线、建设规程的一致性。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施规划指导,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换共享实施监督管理。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对本市法人单位、信息管网、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运行等基础信息库进行建设维护、开发与利用,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整合,并组织专业培训。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载体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由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统一建设与管理。
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局域网和数据库,必须按照电子政务规范要求接入市政务专网统一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各部门原则上应利用市政务专网统一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构建本部门业务管理网络系统和对外信息发布系统,一般不再另行建设独立的网络信道和部门网站。确需独立建设的网络信道和部门网站必须报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国家互联网本地用户的域名登记注册管理工作。市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做好互联网的安全防范、内容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应当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各部门应及时更新信息数据,并对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严禁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内容污秽等国家禁止传播的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的必须公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下列信息发生或者变更后七个工作日内,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供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社会组织无偿查询:
(一)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和职责;
(二)政府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涉及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规范性文件;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
(四)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五)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行政许可的听证与收费,行政许可的决定及监督检查结果;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三十条 鼓励政府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形式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维护;非综合性部门一律不内设信息中心,人事部门不安排编制;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维护由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或其它组织机构协议外包服务。对特殊专业人才由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商定,采取政府雇员制的办法引进使用。

第六章 信息化工程建设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工程建设,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工程,具体包括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以及共用性、公益性城市信息化项目等财政性资金参与建设的工程项目。
第三十二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扎口管理。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新(续)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项目资金概算提出前置性审批意见;对新(续)建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核;对其他项目实施相应管理。并会同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对照全市信息化建设相关规划及年度建设计划进行审核,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履行审批、核准手续。
对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信息化工程项目,不予批准立项;财政部门不予列入预算、不予拨款。
第三十三条 申请单位组织实施下一年度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时,应在当年按规定要求向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扬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表》,并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技术方案)以及专家论证意见。
第三十四条 信息化工程项目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标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审计制度和验收评估制度,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规范、有效。
第三十五条 承揽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的单位应按照规定经国家法定部门进行资质认证。未经资质认证的单位,不得承揽或者以其它单位名义承揽信息化工程。任何建设单位不得将信息化工程项目直接发包或通过转包形式发包给不具备相关资质等级的单位。
第三十六条 重大信息化工程(指硬件在50万元以上或软件10万元以上)的建设应实行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具有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资质。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协议或者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当资质等级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承担相关业务。
第三十七条 重大信息化工程的竣工验收,必须有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专家参与评审和组织验收。其它信息化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将验收材料报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信息化工程竣工验收应当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关性能测试。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十八条 信息化工程质量实行保修制度。承揽信息化工程的单位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对信息化工程履行保修责任。保修期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得少于两年。

第七章 信息化建设资金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是指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上级补助的信息化专项资金、单位预算外资金及其他自筹资金等。
第四十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扎口管理,负责对申请项目进行审核,并对批准下发的信息化资金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四十一条 对政府同意立项安排的信息化建设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不进入部门,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第四十二条 建立信息化工程项目专项基金机制。按照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项目建设,通过规范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城市信息化建设主体,广泛采用信用担保、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种子基金和参股等形式,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银行贷款支撑、社会投资跟进”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第四十三条 政府批准同意的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补贴资金和工程项目论证与验收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信息化工程建设必须有安全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应当不低于信息工程项目投资总额的15%。
第四十四条 对于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补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依法纳入政府集中采购。并通过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软件、硬件必须进行政府采购。使用的硬件、软件应统一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禁止使用盗版软件。

第八章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第四十五条 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全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规划,确定推广应用目标和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按照引进推广应用先进成果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重点推广应用项目。
第四十六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制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按照全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规划要求,建设和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安全标准。按照统—的规划和标准,逐步调整和规范,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第四十八条 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科技、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应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引导和扶持相关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四十九条 科研院所、学校、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社会保障、金融保险和公用事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务公开度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十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引导社会逐步建立、完善信用体系和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系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利用信息网络从事商务活动。

第九章 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十一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信息安全发展形势和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处理、异地数据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安、国家安全、保密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第五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五十三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主管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本单位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系统建设。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系统必须使用依法认可的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五十四条 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当委托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信息安全检测机构对其系统进行安全性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机构对其检测结果负责。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第五十五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主管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安全保护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保证本单位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五十六条 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安、国家安全、国家保密等部门应建立信息安全情况通报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
发生信息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第十章 信息化目标考核与奖惩

第五十七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度应对在信息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通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或不予公开政务信息的,由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请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竣工后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由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重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将提请市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违反本办法关于信息安全保障有关规定的,由市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等部门按照其他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一条 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对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行政相对人可向市政府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市政府令第169号



《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1年9月9日起施行。


市 长:仇保兴

二OO一年九月九日

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能,优化执法环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市区范围。
  第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批复同意,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相对的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市人民政府和各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本辖区内按本办法的规定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业务接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领导。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一套机构(以下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对外统一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名义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内部实行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应当事先征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的意见。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统一行使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领导权,对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实施组织、协调、督查和考核,统一组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和奖惩。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按管辖区域行使行政处罚权。必要时,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以指挥和调动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集中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执法人员轮岗交流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应积极支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执行公务,并有权制止和检举揭发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

第二章 职 责

  第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职责是:
  (一)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六)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七)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八)行使法律、法规、规章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前款规定的职权,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创建初期,可以按方面逐步到位,尚未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仍由原承担这些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行使。
  第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下列权利: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现场进行调查或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二)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与检查事项有关的资料。
  (三)依法采用录音、录(摄)像等手段,取得有关证据材料。
  (四)依法对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证件以及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查封、扣押或对证据进行登记保存。
  (五)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九条 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在依法行使有关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事项时,应将批准结果抄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因未抄告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审批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后,原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其作出的行政处罚一律无效。

第三章 处理程序

  第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统一着装,佩戴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执法。
  第十一条 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加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公章的处罚决定书,作出行政处罚。其中,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或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除前款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取证。调查、取证终结,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对确应受行政处罚的,应作出处罚决定,下达处罚决定书;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应当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30000元以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十二条 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若干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按其中最重一项进行处罚,不得重复处罚。
  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违法案件,需要作技术鉴定的,应提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鉴定机关鉴定。
  第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违法案件,需要责令当事人补办有关手续的,应及时通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是否允许当事人补办有关手续的意见后,方能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的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为同意当事人补办有关手续。
  第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作统一规范格式的或者开具统一印制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
  (三)当场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当场收缴罚款除外),应告知被处罚人在7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四)告知当事人应有的权利;
  (五)罚款和没收的财物全部上交同级财政。
  第十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强制措施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当事人发出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有关负责人签发的通知书,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予以协助;
  (二)实施查封、扣押时,应制作清单,写明财物的名称、种类、规格、数量和完好程度等,由承办人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清单由执行单位和当事人各执一份;
  (三)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特殊情况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批准可延长期限一个月;
  (四)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保管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保管费由被查封、扣押人支付;
  (五)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向当事人发出限期拆除通知书;逾期不拆除的,予以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支付或以料抵工。
  第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作出后15个工作日内,按案件的类型抄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当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意见反馈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及时告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违法或不当的,应当责令其纠正。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拒不纠正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以直接予以纠正。
  必要时,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以直接查处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所在区人民政府或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对侮辱、殴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妨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单位和公民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举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查处。
  第二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本办法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1年9月9日起施行,萧山区、余杭区的施行时间,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关于当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关于当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
最近,不少省市经贸委来文反映, 有些省市在开展地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澄清认识, 正确引导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发[1992]71号和国资企发[1992]50 号文关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范围、内容和程序。1991年,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 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71号), 就试点集团中的一部分紧密层企业与其核心企业
如何建立规范的资产关系问题规定,“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 进行把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交由核心企业经营的试点”。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 认为授权经营问题涉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在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法律、
法规出台之前,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应界定在国家批准的试点企业集团中选择少数几家进行试点。据此, 1992年9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原国务院经贸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施办法(试行)》(国资企发[1992]50号, 以下
简称《实施办法》),选择了7家集团进行试点。《实施办法》规定,授权经营的内容是:“将企业集团中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经营和管理”。 授权经营的申报程序是:“参加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 由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提出申请,报国务院经贸办、国家体改委、
国家计委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审定”。
二、 各地在探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国务院国发71号文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尤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国有资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3年来7家企业集团授权经营的试点摸索了? 恍┚椋鞯卦谏钲谄笠蹈母铮邢执笠抵贫仁缘悖迪终蠓挚?明确产权关系,确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工作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从反映的情况看, 一些地方对授权经营涵义和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做法超出了国务院国发71号文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内容、 范围和程序。 《
实施办法》关于把“企业集团中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质是在《公司法》出台前,建立集团内的产权联结纽带, 明确试点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关系(而目前一些地方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一部分国有资产授权给从事国有资产? ㄔ擞耐蹲士毓晒竞陀刑跫钠笠导诺暮诵钠笠稻芾怼薄G罢呤墙⒓拍诓抗叵担?后者是要明确企业(集团)与政府的关系,两者存在原则区别。
三、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涉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也非常慎重。当前, 《国有资产法》(草案)正在抓紧起草; 确立母子公司体制的有关文件也在研究制定;按照国务院要求, 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也正在起草《国务院关于明确国家
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授权的部门的通知》筹文件; 国务院确定的一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也还在进行中。 在国家明确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内涵、范围、程序等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出台之前,以 71号文件和《实施办法》为依据来明确政府与企业的资产关系,进行国有资产授? ň遣煌椎钡摹?各地经贸委要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本通知的精神和要求, 慎重对待授权经营试点工作,及时反映有关问题,以利于积极、有序地推进改革。



1995年8月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