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财政部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3:00:01  浏览:971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
现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
1、《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
2、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法举例

附件1:《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下简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1年多来,我们收到了各方面的来信、来函,就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范围等会计处理提出了意见,对此,经研究,现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如下:
一、关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适用范围
公司(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规定的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
公司应当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除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以及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等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外,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影响数等。
二、关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公司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下同)是否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应当按照资产的定义予以合理地确认和计量。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但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公司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的,以及其他足以证明应收款项可能发生损失的证据和应收款项愈期5年以上),下列各种情况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以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重组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愈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公司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不能不计提坏账准备。
公司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公司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对公司的坏账损失,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
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他应收款”项目移至“应收账款”项目下,“应收账款净额”改为“应收款项净额”。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坏账准备”项目内,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公司除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应披露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等外,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分项披露如下事项:
1、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计提比例一般超过40%及以上的,下同),应说明计提的比例以及理由;
2、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的,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说明其原因,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
3、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或计提坏账比例较低(一般为5%或低于5%)的理由;
4、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应收款项及其理由,其中,实际冲销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应收款项应单独披露。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公司按本规定变更相关会计政策的,应采用追溯调整法。原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司,按本规定改为其他计提方法或仍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但改变计提比例的,此次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其后,如公司再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则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公司的短期投资期末原按成本计价的,按本规定改为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存货原按成本计价的,按本规定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长期投资原未计提减值准备,按本规定改为计提减值准备的,一律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按本规定变更会计政策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其会计处理按《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执行。
四、《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与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不一致的,或《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所涉及的概念未说明具体运用方法的,如公允价值等,均按相关具体会计准则执行。

附件2: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法举例
例: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月1日设立,该公司1996年至1998年坏账准备按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期末短期投资和存货均按成本计价,长期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该公司从1999年1月1日起,会计政策作如下变更:
1、坏账准备按账龄分析法计提,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情况,规定的提取比例为:愈期1年(含1年,以下类推)以内的,按其余额的5%计提;愈期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愈期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愈期3--4年的,按其余额的50%计提;愈期4--5年的,按其余额的80%计提;愈期5年以上的,按其余额的100%计提(注:此处规定的比例仅限于本例使用,并不意味着公司应按上述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2、期末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3、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
4、期末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该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计提法定公益金。该公司有关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资料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如表(一至八表)(假设上述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不能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其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资料以及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
(1)应收账款各年余额、账龄及应提坏账准备表(表一) 单位:元
--------------------------------------------------------------------------------------------------------
| 1996年度 | 1997年度 | 1998年度
项 目|------------------------------|------------------------------|------------------------------
| 余 额 | 应提数 | 余 额 | 应提数 | 余 额 | 应提数
--------|--------------|--------------|--------------|--------------|--------------|--------------
1年以下| 800000| 40000|1000000| 50000|1500000| 75000
--------|--------------|--------------|--------------|--------------|--------------|--------------
1--2年|1200000| 120000|1200000| 120000|1500000| 150000
--------|--------------|--------------|--------------|--------------|--------------|--------------
2--3年|1000000| 300000|1500000| 450000|2300000| 690000
--------|--------------|--------------|--------------|--------------|--------------|--------------
3--4年|1500000| 750000|1800000| 900000|2700000|1350000
--------|--------------|--------------|--------------|--------------|--------------|--------------
5年以上| 500000| 500000| 600000| 600000|1000000|1000000
--------|--------------|--------------|--------------|--------------|--------------|--------------
合 计|5000000|1710000|6100000|2120000|9000000|3265000
--------------------------------------------------------------------------------------------------------
(2)改变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后的累积影响数(表二) 单位:元
----------------------------------------------------------------------------------
年 度 | 余 额 | 应提坏账 |已提坏账(注1)| 税后影响
------------|----------------|--------------|----------------|----------------
1996 | 5000000|1710000| 25000|1685000
------------|----------------|--------------|----------------|----------------
1997 | 6100000|2120000| 1715500| 404500
------------|----------------|--------------|----------------|----------------
1998 | 9000000|3265000| 2134500|1130500
------------|----------------|--------------|----------------|----------------
合 计 | — | — | — |3220000
----------------------------------------------------------------------------------
注1:第一,按5‰计提坏账准备各年坏账准备的余额为:
1996年:5000000×5‰=25000(元)
1997年:6100000×5‰=30500(元)
1998年:9000000×5‰=45000(元)
第二,已提坏账的计算
1997年已提坏账=1710000+(30500--25000)=1715500(元)
1998年已提坏账=2120000+(45000--30500)=2134500(元)
第三,税后影响的计算
1996年税后影响=1710000--25000=1685000(元)
1997年税后影响=2120000--1715500=404500(元),或=2120000--1710000--(30500--25000)=404500,或=2120000--1685000--30500=404500(元)
1998年税后影响=3265000--2134500=1130500(元),或=3265000--2120000--(45000--30500)=1130500(元),或=3265000--1685000--404500--45000=1130500(元)
(3)短期投资各年余额及市价表(表三) 单位:元
--------------------------------------------------------------------------------------------------------
| 1996年度 | 1997年度 | 1998年度
项 目|------------------------------|------------------------------|------------------------------
| 成 本 | 市 价 | 成 本 | 市 价 | 成 本 | 市 价
--------|--------------|--------------|--------------|--------------|--------------|--------------
股票A| 60000| 55000| 0| 0| 80000| 72000
--------|--------------|--------------|--------------|--------------|--------------|--------------
股票B| 140000| 120000| 100000| 82000| 0| 0
--------|--------------|--------------|--------------|--------------|--------------|--------------
股票C| 50000| 52000| 0| 0| 200000| 180000
--------|--------------|--------------|--------------|--------------|--------------|--------------
股票D| 0| 0| 90000| 72000| 20000| 20000
--------|--------------|--------------|--------------|--------------|--------------|--------------
债券A| 40000| 41000| 0| 0| 0| 0
--------|--------------|--------------|--------------|--------------|--------------|--------------
合 计| 290000| 268000| 190000| 154000| 300000| 272000
--------------------------------------------------------------------------------------------------------
(4)短期投资由成本计价改为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后的累积影响数(表四) 单位:元
--------------------------------------------------------------------------------------------
年 度 | 成 本 | 市 价 | 预计损失 | 已提跌价 | 税后影响
------------|----------------|--------------|------------|------------|----------------
1996 | 290000| 268000| 22000| 0| 22000
------------|----------------|--------------|------------|------------|----------------
1997 | 190000| 154000| 36000| 22000| 14000
------------|----------------|--------------|------------|------------|----------------
1998 | 300000| 272000| 28000| 36000| --8000
------------|----------------|--------------|------------|------------|----------------
合 计 | 780000| 694000| | | 28000
--------------------------------------------------------------------------------------------
(5)存货各年余额及可变现净值表(表五) 单位:元
----------------------------------------------------------------------------------------------------------
| 1996年度 | 1997年度 | 1998年度
项 目|------------------------------|------------------------------|--------------------------------
| 余 额 | 可变现净值 | 余 额 | 可变现净值 | 余 额 | 可变现净值
--------|--------------|--------------|--------------|--------------|----------------|--------------
材料A |2000000|1900000|1600000|1200000| 2500000|2000000
--------|--------------|--------------|--------------|--------------|----------------|--------------
材料B |3000000|2500000|1800000|1400000| 2000000|1500000
--------|--------------|--------------|--------------|--------------|----------------|--------------
材料C |1000000|1100000|1000000|1300000| 2000000|2200000
--------|--------------|--------------|--------------|--------------|----------------|--------------
产品A |2000000|1500000|1600000|1400000| 1500000|1200000
--------|--------------|--------------|--------------|--------------|----------------|--------------
产品B | 0| 0|1000000| 900000| 2000000|1800000
--------|--------------|--------------|--------------|--------------|----------------|--------------
合 计 |8000000|7000000|7000000|6200000|10000000|8700000
----------------------------------------------------------------------------------------------------------
(6)存货由成本计价改为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后的累积影响数(表六) 单位:元
--------------------------------------------------------------------------------------------
年 度 | 成 本 | 可变现净值 | 预计损失 | 已提跌价 | 税后影响
------------|----------------|--------------|------------|------------|----------------
1996: | | | | |
------------|----------------|--------------|------------|------------|----------------
材料A | 2000000|1900000|100000| 0| 100000
------------|----------------|--------------|------------|------------|----------------
材料B | 3000000|2500000|500000| 0| 500000
------------|----------------|--------------|------------|------------|----------------
材料C | 1000000|1100000| 0| 0| 0
------------|----------------|--------------|------------|------------|----------------
产品A | 2000000|1500000|500000| 0| 500000
------------|----------------|--------------|------------|------------|----------------
产品B | 0| 0| 0| 0| 0
------------|----------------|--------------|------------|------------|----------------
1997: | | | | |
------------|----------------|--------------|------------|------------|----------------
材料A | 1600000|1200000|400000|100000| 300000
------------|----------------|--------------|------------|------------|----------------
材料B | 1800000|1400000|400000|500000| --100000
------------|----------------|--------------|------------|------------|----------------
材料C | 1000000|1300000| 0| 0| 0
------------|----------------|--------------|------------|------------|----------------
产品A | 1600000|1400000|200000|500000| --300000
------------|----------------|--------------|------------|------------|----------------
产品B | 1000000| 900000|100000| 0| 100000
------------|----------------|--------------|------------|------------|----------------
1998: | | | | |
------------|----------------|--------------|------------|------------|----------------
材料A | 2500000|2000000|500000|400000| 100000
------------|----------------|--------------|------------|------------|----------------
材料B | 2000000|1500000|500000|400000| 100000
------------|----------------|--------------|------------|------------|----------------
材料C | 2000000|2200000| 0| 0| 0
------------|----------------|--------------|------------|------------|----------------
产品A | 1500000|1200000|300000|200000| 100000
------------|----------------|--------------|------------|------------|----------------
产品B | 2000000|1800000|200000|100000| 100000
--------------------------------------------------------------------------------------------
--------------------------------------------------------------------------------------------
年 度 | 成 本 | 可变现净值 | 预计损失 | 已提跌价 | 税后影响
------------|----------------|--------------|------------|------------|----------------
合 计 | — | — | — | — |1500000
------------|----------------|--------------|------------|------------|----------------
材料A | — | — | — | — | 500000
------------|----------------|--------------|------------|------------|----------------
材料B | — | — | — | — | 500000
------------|----------------|--------------|------------|------------|----------------
材料C | — | — | — | — | 0
------------|----------------|--------------|------------|------------|----------------
产品A | — | — | — | — | 300000
------------|----------------|--------------|------------|------------|----------------
产品B | — | — | — | — | 200000
--------------------------------------------------------------------------------------------
(7)长期股权投资各年余额及可收回金额表(表七) 单位:元
--------------------------------------------------------------------------------------------------------------
| 1996年度 | 1997年度 | 1998年度
项 目|------------------------------|----------------------------------|--------------------------------
| 余 额 | 可收回金额 | 余 额 | 可收回金额 | 余 额 | 可收回金额
--------|--------------|--------------|----------------|----------------|----------------|--------------
子公司|3000000|3500000| 8200000| 9000000| 8000000|6500000
--------|--------------|--------------|----------------|----------------|----------------|--------------
联营企业|2000000|2100000| 2000000| 2200000| 2000000|2300000
--------|--------------|--------------|----------------|----------------|----------------|--------------
合 计|5000000|5600000|10200000|11200000|10000000|8800000
--------------------------------------------------------------------------------------------------------------
(8)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累积影响数(表八) 单位:元
------------------------------------------------------------------------------------------------
年 度 | 账面余额 | 可收回金额 | 预计损失 | 已提准备 | 税后影响
------------|----------------|--------------|--------------|------------|------------------
1996: | | | | |
------------|----------------|--------------|--------------|------------|------------------
子公司 | 3000000|3500000| 0| 0 | 0
------------|----------------|--------------|--------------|------------|------------------
联营企业 | 2000000|2100000| 0| 0 | 0
------------|----------------|--------------|--------------|------------|------------------
1997: | | | | |
------------|----------------|--------------|--------------|------------|------------------
子公司 | 8200000|9000000| 0| 0 | 0
------------|----------------|--------------|--------------|------------|------------------
联营企业 | 2000000|2200000| 0| 0 | 0
------------|----------------|--------------|--------------|------------|------------------
1998: | | | | |
------------|----------------|--------------|--------------|------------|------------------
子公司 | 8000000|6500000|1500000| 0 |1500000
------------|----------------|--------------|--------------|------------|------------------
联营企业 | 2000000|2300000| 0| 0 | 0
------------|----------------|--------------|--------------|------------|------------------
合 计 | — | — | — | — |1500000
------------------------------------------------------------------------------------------------
2、账务处理
(1)上述各项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合计=3220000+28000+1500000+1500000=6248000(元)
(2)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影响盈余公积的金额=6248000×15%=937200(元)
(3)账务处理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248000
贷:坏账准备 3220000
存货跌价准备 150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8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50000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24800
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3124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37200
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资 产 负 债 表
编制单位:××公司 1999年12月31日 单位:元
----------------------------------------------------------------------------------------------------------
| 年 初 数 |负债和所有者 | 年 初 数
资 产 |----------------------------------| |--------------------------------------
| 调整前 | 调整后 | 权 益 | 调整前 | 调整后
--------------|----------------|----------------|--------------|----------------|--------------------
流动资产: | | |流动负债: | |
--------------|----------------|----------------|--------------|----------------|--------------------
货币资金 | 4500000| 4500000| 短期借款 | 6200000| 6200000
--------------|----------------|----------------|--------------|----------------|--------------------
短期投资 | 300000| 300000| 应付票据 | 2929000| 2929000
--------------|----------------|----------------|--------------|----------------|--------------------
减:短期投资 | 0| 28000|应付账款 | 5000000| 5000000
跌价准备 | | | | |
--------------|----------------|----------------|--------------|----------------|--------------------
短期投资净额 | 300000| 272000|应交税金 | 500000| 500000
--------------|----------------|----------------|--------------|----------------|--------------------
应收票据 | 5000000| 5000000|流动负债合计 |14629000| 14629000
--------------|----------------|----------------|--------------|----------------|--------------------
应收账款 | 9000000| 9000000| | |
--------------|----------------|----------------|--------------|----------------|--------------------
减:坏账准备 | 45000| 3265000|长期负债: | |
--------------|----------------|----------------|--------------|----------------|--------------------
应收账款净额 | 8955000| 5735000|长期借款 | 8000000| 8000000
--------------|----------------|----------------|--------------|----------------|--------------------
存 货 |10000000|10000000| | |
--------------|----------------|----------------|--------------|----------------|--------------------
减:存货跌价 | 0| 1500000| | |
准备 | | | | |
----------------------------------------------------------------------------------------------------------
----------------------------------------------------------------------------------------------------------
| 年 初 数 |负债和所有者 | 年 初 数
资 产 |----------------------------------| |--------------------------------------
| 调整前 | 调整后 | 权 益 | 调整前 | 调整后
--------------|----------------|----------------|--------------|----------------|--------------------
存货净额 |10000000| 8500000| | |
--------------|----------------|----------------|--------------|----------------|--------------------
流动资产合计 |28755000|24007000|长期负债合计 | 8000000| 8000000
--------------|----------------|----------------|--------------|----------------|--------------------
长期投资: | | |负债合计 |22629000| 22629000
--------------|----------------|----------------|--------------|----------------|--------------------
长期股权投资 |10000000|10000000| | |
--------------|----------------|----------------|--------------|----------------|--------------------
减:长期投资 | 0 | 1500000|股东权益: | |
减值准备 | | | | |
--------------|----------------|----------------|--------------|----------------|--------------------
长期投资净额 |10000000| 8500000|股 本 |14000000| 14000000
--------------|----------------|----------------|--------------|----------------|--------------------
固定资产: | | |资本公积 | 800000| 800000
--------------|----------------|----------------|--------------|----------------|--------------------
固定资产原价 |11445000|11445000|盈余公积 | 1119350| 182150
--------------|----------------|----------------|--------------|----------------|--------------------
减:累计折旧 | 2900000| 2900000|其中:公益金 | 406450| 94050
--------------|----------------|----------------|--------------|----------------|--------------------
固定资产净值 | 8545000| 9545000|未分配利润 | 9180650| 3869850
--------------|----------------|----------------|--------------|----------------|--------------------
无形资产: | | |股东权益合计 |25100000| 18852000
--------------|----------------|----------------|--------------|----------------|--------------------
无形资产 | 429000| 429000| | |
--------------|----------------|----------------|--------------|----------------|--------------------
资产总计 |47729000|41481000|负债和股东 |47729000| 41481000
| | |权益总计 | |
----------------------------------------------------------------------------------------------------------
利 润 及 利 润 分 配 表
编制单位:××公司 1999年度 单位:元
----------------------------------------------------------------------
| 上 年 数
项 目 |------------------------------------------
| 调 整 前 | 调 整 后
--------------------------|--------------------|--------------------
一、主营业务收入 | 27000000 | 27000000
--------------------------|--------------------|--------------------
减:主营业务成本 | 12000000 | 12000000
--------------------------|--------------------|--------------------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000000 | 1000000
--------------------------|--------------------|--------------------
二、主营业务利润 | 14000000 | 14000000
--------------------------|--------------------|--------------------
加:其他业务利润 | 800000 | 800000
----------------------------------------------------------------------
----------------------------------------------------------------------
| 上 年 数
项 目 |------------------------------------------
| 调 整 前 | 调 整 后
--------------------------|--------------------|--------------------
减:存货跌价损失 | 0 | 400000
--------------------------|--------------------|--------------------
管理费用 |4300000 | 5430500
--------------------------|--------------------|--------------------
财务费用 |800000 | 800000
--------------------------|--------------------|--------------------
三、营业利润 | 9700000 | 8169500
--------------------------|--------------------|--------------------
加:投资收益 | 800000 | --692000
--------------------------|--------------------|--------------------
营业外收入 | 1000000 | 1000000
--------------------------|--------------------|--------------------
减:营业外支出 | 700000 | 700000
--------------------------|--------------------|--------------------
四、利润总额 | 10800000 | 7777500
--------------------------|--------------------|--------------------
减:所得税 | 3465000 | 3465000
--------------------------|--------------------|--------------------
五、净利润 | 7335000 | 4312500
--------------------------|--------------------|--------------------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 12005000 | 9263325注2
--------------------------|--------------------|--------------------
六、可供分配的利润 | 19340000 |13575825
--------------------------|--------------------|--------------------
减: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 733500 | 431250注3
--------------------------|--------------------|--------------------
提取法定公益金 | 366750 | 215625注3
--------------------------|--------------------|--------------------
七、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 18239750 |12928950
--------------------------|--------------------|--------------------
减:应付普通股股利 | 9059100 | 9059100
--------------------------|--------------------|--------------------
八、未分配利润 | 9180650 | 3869850
----------------------------------------------------------------------
注2:12005000--〔(1685000+404500)+36000+(100000+300000+500000--
100000+500000--300000+100000)〕×85%=12005000--3225500×85%=
12005000--2741675=9263325(元)
注3:733500--(1130500--8000+400000+1500000)×10%=733500--3022500
×10%=431250(元)
366750--(1130500--8000+400000+1500000)×5%=366750--3022500
×5%=215625(元)
4、附注说明
本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改变如下会计政策:
(1)坏账准备原按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现改按账龄分析法计提,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情况,规定的提取比例为:愈期1年(含1年,以下类推)以内的,按其余额的5%计提;愈期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逾期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愈期3--4年的,按其余额的50%计提;愈期4--5年的,按其余额的80%计提;愈期5年以上的,按其余额的100%计提。
(2)期末短期投资原按成本计价,现改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3)期末存货原按成本计价,现改为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
(4)期末长期投资原不计提减值准备,现改为计提减值准备。
上述会计政策变更已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了期初留存收益及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上年数栏,已按调整后的数字填列。上述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6248000元,其中,因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3220000元、短期投资计价方法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28000元、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1500000元、长期投资计价方法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1500000元;由于会计政策变更,调减了1998年度的净利润3022500元;调减了1999年年初留存收益6248000元,其中,未分配利润调减了5310800元,盈余公积调减了937200元;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上年数栏的年初未分配利润调减了2741675元。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南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济南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5月16日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张建国 

  二O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市国土资源部门主管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发展改革、城乡建设、财政、规划、水利、交通运输、市政公用、人防、气象、教育、安监、旅游、园林、公安、铁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因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八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或阻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二章 地质灾害预防

  第十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运输、市政公用、旅游、园林、铁路等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调查,并结合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明确防范责任,落实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和防灾准备工作。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市政公用、人防、旅游、园林、铁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并于每年汛期前向国土资源部门汇交地质灾害排查结果,纳入本级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第十二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会同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市政公用、气象、园林、铁路等部门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对威胁建设工程安全或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并接受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挪移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标志。
  因工程建设确需占用、挪移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标志的,应当报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并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实行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五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设立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标志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并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名称、地点、危险程度、防治状况、紧急避险路线和避险场所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六条汛期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巡查监测,发现险情、灾情的,应当立即按规定上报国土资源部门或市政府。情况特别危急时,监测人可以直接向受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发出预警,并通报险情。
  第十七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生产或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诱发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关的爆破、削坡、取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工程建设等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出让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第二十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向规划部门提交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书面审查意见。
  第二十一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分级向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监督检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定期进行抽查。
  第二十二条乡镇国土资源机构负责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农村村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对经评估或鉴定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案,报工程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后,进行配套建设。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部门参加。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四条市、县(市)、区城乡建设、水利、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基坑降排水、地下空间开挖等相关领域工程施工作业的监督检查,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二十五条市、县(市)、区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市政公用、园林、铁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房屋建筑、水利、公路、市政设施、公园和风景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三章 地质灾害应急与治理

  第二十六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组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储备必要的应急抢险救援设备和物资,设置避灾安置场所,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第二十七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规定报告。
  第二十八条地质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第二十九条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调集人员,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采取交通管制、组织避灾疏散、拆除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或者妨碍抢险救灾的建(构)筑物等措施。征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交通工具、设施、设备的,事后应及时归还,并依法给予补偿;拆除建(构)筑物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并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工作的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第三十一条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紧急避险期间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适当补助。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应当依法对受灾人员予以赔偿。
  第三十二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分析论证地质灾害的成因,并认定治理责任人。
  第三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难以认定或因自然因素造成确需治理的,由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治理。受灾害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第三十四条地质灾害难以治理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受威胁的住户搬迁避让,所需费用由政府和受威胁人共同承担。
  第三十五条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应当拟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经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机构备选库。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紧急需要应急抢险的,所需机构可以从备选库中直接指定;其他政府出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所需机构应当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
  第三十七条政府出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责任人应当组织有国土部门参加的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合格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指定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单位;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合格后,由责任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三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二)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未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或未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的;(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五)不按规定管理和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六)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项目不予治理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并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无关的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任人为单位的,对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任人为个人的,对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违法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由相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责令限期拆除。
  第四十四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弄虚作假,或承担的项目出现质量事故,或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的,由国土资源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阻挠和破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妨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编造、传播有关地质灾害虚假信息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应当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汇交。
  第四十九条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减轻依照防震减灾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防洪法律、行政法规对洪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第五十一条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省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按照国家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食品卫生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食品卫生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也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卫生防疫机构承担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等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受理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检举、控告。

第二章 食品的卫生
第六条 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第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应保持清洁,25米以内无垃圾、粪堆、渗透性厕所等污染源,有防蝇、防鼠、防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与其他有毒、有害场所的距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制售冷荤、凉菜、冷饮食品,应有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备、专用冷藏设备;
(三)从事送餐的应有专用配餐间,冷荤菜与熟食品不得用同一食品容器混装,食品容器的外包装上应当标明生产时间、保质期限和生产者名称及地址;
(四)餐具、饮具应有专用消毒设备和专用保洁柜,并有专人负责消毒;
(五)销售直接入口食品应使用专用工具,货、款分开,用清洁、无毒、无害的包装材料包装;
(六)贮藏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库房、贮藏室应有防鼠设施、通风装置,保持干燥,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其他杂物,食品应当离地30厘米、离墙10厘米以上,并设架分类存放,粮食加工厂的仓库地面经防潮处理的可就地存放;
(七)食品加工、贮存、销售场所杀虫灭鼠,应使用器械或低毒药剂,不得污染食品;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上岗时,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不得涂染指甲及佩戴饰物。
第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及食品用产品:
(一)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及其制品;
(二)含未经允许使用农药、保鲜剂的农副产品及其制品,用农药、化肥浸泡过或拌过的粮食、油料及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农、畜产品;
(三)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或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
(四)非食用酒精兑制的酒类;
(五)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调味品;
(六)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用油;
(七)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洗涤剂、消毒剂;
(八)超过保质期限的;
(九)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及有毒、有害食品。
第九条 生产经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应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接触食品的纸张、塑料、橡胶、金属等原料、制品和涂料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二)生产食品包装用纸禁止添加荧光增白剂等有害助剂,食品包装用石蜡应当采用食品石蜡;
(三)不得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塑料制品以及国家不允许使用的有毒材料制作食具。

第三章 食品摊贩和集市贸易食品卫生
第十条 食品摊贩、集市贸易的食品卫生管理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由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负责。
第十一条 集市贸易的食品经营活动应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内进行,并保持周围环境卫生。
第十二条 集市贸易食品市场选址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应当避开医疗机构和有毒、有害场所,集市贸易市场选址时应有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参加。
第十三条 食品摊贩、集市贸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先取得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食品摊贩、集市贸易的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周围环境清洁,无暴露垃圾、粪堆、污水沟、渗透性厕所、畜禽圈或其他污染源;
(二)有相应的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制作和售货亭、台、橱和防雨、防晒、防尘、防风沙设施;
(三)生产经营场所内应地面平整,有供水源,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排水通畅,有密闭的垃圾、污物存放设施。
第十五条 食品摊贩、集市贸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卫生规定:
(一)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亮证经营,随身携带健康证明,保持个人卫生;
(二)食品原材料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新鲜、清洁、无毒、无害,色、香、味正常;
(三)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不洁物;
(四)制作食品时烧熟煮透,生熟隔离,不得有污染;
(五)应设有防尘、防蝇、防鼠设施;
(六)餐具、饮具必须洗净、消毒;
(七)切配、制作、盛装熟食品的容器、刀、案在使用前要清洗、消毒,其他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包装材料、工作台面以及货架、橱、柜应清洁、无毒、无害;
(八)不得用废旧、彩色、污染的纸张包装食品。
第十六条 食品摊贩和集市贸易的生产经营者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使用糖精、色素、香精兑制的饮料;
(二)含有囊虫等寄生虫或注水的畜、禽肉类;
(三)有毒水产品、有毒食用菌等动植物;
(四)发霉甘蔗,腐烂瓜、果、蔬菜;
(五)血环蛋、腐蛋及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蛋品;
(六)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自制糖果;
(七)变质和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八)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第四章 食品卫生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未制定卫生标准的食品,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卫生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利用新的原材料生产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应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及有关资料,依法定程序批准后方能生产。
第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生产经营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经营进口保健食品,应持有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应符合核准的内容。
第二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依法领取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卫生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借。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验收合格者发放卫生许可证。具体发放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每年接受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应经过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健康证明不得涂改、转让、倒卖或伪造。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对其食品及食品用产品实施检验。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委托检验。
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及食品用产品不得出厂或销售。
第二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索取与采购产品批号相符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销售者应当保证提供。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可以抽样检验。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选址和设计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其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参加。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不得施工和使用。
第二十五条 发布食品广告,应取得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食品广告证明。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
第二十七条 学校、幼儿园的食堂应符合卫生要求;需订餐的,应向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订餐。
施工工地集体用餐的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工地食堂应具备基本的卫生设施,符合卫生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举办临时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负责食品卫生管理。

第五章 食品卫生监督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行使下列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一)核发卫生许可证;
(二)实施行政处罚,核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三)向社会公布食品卫生情况;
(四)对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定期检查、考核;
(五)培训、考核食品卫生监督员。
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第三十条 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行使下列职责:
(一)进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技术指导和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检验工作;
(二)对申请卫生许可证的进行卫生审查,承办发证;
(三)协助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核发健康证明;
(四)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参加工程验收;
(五)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检查;
(六)对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进行调查,采取控制措施;
(七)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及本条例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八)对生产经营场所及食品进行卫生评价;
(九)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在乡(镇)、街道派驻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和聘任食品卫生监督员。
食品卫生监督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
第三十二条 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应重点对食油、酒、饮料、肉制品、豆制品、乳制品等食品进行卫生监测;监测方法和采样数量应当按国家规定执行,不得对同一生产经营者的同批次食品进行重复监测。
第三十三条 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对机关、学校、幼儿园、施工工地等公共食堂定期重点监督、监测,防止食物中毒。
第三十四条 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设施、新工艺、新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卫生评价。
第三十五条 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抢救措施,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保护现场,搜集可疑食品等以备检验。在原因未确定之前,禁止销售或食用可疑食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及食品卫生监督员的执法工作实施监督,查处在执法中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 食品卫生监督员必须秉公执法,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食品卫生监督员对生产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有保密的义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食品卫生法》和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卫生防疫机构给予行政处罚。
本条例规定的行使食品卫生监督权的其他机关,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一)、(四)、(五)、(六)、(八)项规定,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三十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立即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并销毁该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生产经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五十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十条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的,收缴卫生许可
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三十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并销毁该食品,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二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一)未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证书而生产经营的;
(二)未按保健食品批准进口,而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经营的;
(三)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未依照批准证明内容使用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
款。
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或者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本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1998年11月30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