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古代物证技术小史/冯彩平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2:01:10  浏览:97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古代物证技术小史
冯彩平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3级6班,成都,610225)

摘 要 物证与司法审判紧密结合,同时,又与司法鉴定相辅相成。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是我过司法物证出现的萌芽时期,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心以法医学为代表的最早时期也是出现在西周,秦代在审理案件时,已相当重视和广泛使用各种物证,指纹的运用就出现在该时代。东汉已形成简单的法医检验方法,三国司法物证的范围较前代有所发展扩大,从死因检验,伤痕鉴定,到笔迹检验,弹丸鉴定均有出现。以后各代又相继完善了司法鉴定制度。总之,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物证技术 法医学 司法鉴定 司法审判 发展

第一,司法物证的萌芽阶段 西周——春秋
传说中的獬豸兽断案之类的神明裁判式的取证方法,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期就已经被司法审判实践所淘汰,仅仅作为一种古老的神话而载入史册。历史上真正的司法物证出现在西周,下面我们就从西周开始谈起。
西周中、后期,以调整财产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民事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时期订立民事契约时,双方均在署名后边划一个十字或捺个手印,表示双方信用。这样,就开始形成了司法物证出现的萌芽时期。
在司法审判方面西周审判者首重口供,法律要求审判官“听狱之两辞”,以原告、被告双方的供词作为审判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口供的真实性,西周确立了通过注意当事人表情而分析,认定其口供的真实与否的原则。《尚书·吕刑》称:“以五声听狱颂。求民情”⑴。《周礼》也记载了审判方式上的“五听”原则。在重口供的同时,西周司法活动也注意对证据的运用。据《周礼》的记载,在西周设立“司历”一职,其职责涉及对刑事案件的器械,赃物的管理。对于涉及财产的案件,同样要求人证,书证。据《周礼·秋官·小司徒》记载,一般民事纠纷,应有周围邻居提供证据。有关土地纠纷,则以官方的土地舆图为审判依据;有关债务纠纷,则须以相关的契约作证.⑵
到了公元前771年,西周的司法制度正发展的比较完备,在司法机关方面,周王是最高裁判者,重大案件和诸侯间的争讼,都由他裁决。周王之下,设有专理刑狱的司寇,不但听讼断狱,也主持刑事法令的制定,公布等事宜。司寇之下设士师,士分别负责处理司法工作。各诸侯国的司法机关,制度同于朝庭,不过规模较小。诉讼程度上,民间的狱讼,轻微案件口头向地方主官陈讼等方面是一样的。当时审判诉讼提起之后,也有一个侦查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查和检验。例如《札记·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⑶。可见,西周已有司法法医检验伤害制度。其中“理”是指司法鉴定人员的官职,“伤、创、折、断”是指伤害的不同程度。“瞻察、视、审、“是指不同检验方法。由此可见,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以法医学为代表的最早时期也是在西周,即公元前七世纪。
春秋时代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但在司法制度方面完全承袭西周,所以物证也没有什么发展。
这一阶段是司法物证出现的萌芽阶段。
第二,司法物证的发展阶段 战国——隋朝
战国时期的物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楚秦两国,他们在审案中已经十分注意证据的搜集和运用。有鉴于此,下面我们就对楚秦两国确保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制度,获取诉讼证据的方法与策略以及诉讼证据的种类问题予以分析研究。
一、确保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制度
当代诉讼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至迟在战国,这些属性已为楚秦统治者所关注,其中对于证据的合法性问题更是具有一套科学的审查标准和程序。所谓证据的合法性,也叫证据的许可性,是指对证据必须依法加以搜集和运用。证据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实质上的合法,而且要求程序上和形式上都必须合法,否则即属非法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从包山楚简可以看出,楚国在审理案件时,已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证据规则,其司法官员必须对证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就是例证,如果证人不具有法律规定的作证资格,其所提供的证词即属非法证据,不具有法律效力,应予以排除。秦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方面的规则似不及出国严密,还只停留在经验积累的阶段。
(二)限制刑讯逼供原则
当代法治国家一般都规定,办案人员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去搜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运用证据,并且经过查证属实之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法律禁止办案人员通过刑讯逼供的方法来获取言词证据。在秦国的司法实践中,虽然允许刑讯逼供,但同时附有限制条件,即只有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相当大的时候才能逼取口供。在楚国未发现有关限制刑讯逼供方面的材料,但从楚人对某些疑罪案件的审理原则来看,似乎是不主张刑讯逼供的。
二、获取诉讼证据的方法与策略
在办案中,使用恰当的询问方法和策略,往往有良好的效果。楚秦司法官员对次可谓驾轻就熟,兼听两辞的方法和利用矛盾的策略在审案中被广泛运用,足以证明。
(一)兼听两辞,从真去伪的审理方法。
口供在古代被奉为“证据之王”,因此,当事人陈述或供述在审讯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事人陈述或供述是指当事人自己就自己所经历的案件事实向司法机构所作的叙述。由于当事人是案件事实的经历者,所以其陈述可以揭示案件的真实情况,对办案人员掌握案件的争议焦点有重要的价值。但因当事人是案件的厉害关系人,其陈述可能村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虚假性,办案人员还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当事人陈述内容是否真实进行审查判断。《尚书》记载的周代审判程序,在开庭之始就要求“两造具备,师听五辞”。蔡沈注曰:“两造者,两争者皆至也。周管以两造听民讼。具备者,词证皆在也”⑷。楚秦诉讼继承了这一原则。既认真听取原告的陈述,又不忽视被告的供述和辩解,尤其在出国的庭审中,原告和被告的口辞都具有同等的作用。
(二)利用矛盾,揭露犯罪的审讯策略。
此处的利用矛盾,是指办案人员在询问案件当事人的过程中,用以揭露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进而迫使其转变态度,如实陈述案件事实的一种方法。
三、诉讼证据的种类。
证据的种类,是指根据证据的不同特征和材料来源或表现形式,在法律上所作的分类。从现有材料看,楚、秦两国司法官吏在审断案件过程中已十分注意搜集和运用证据来证明犯罪。可以说,现有国家诉讼中的证据除了视听资料外,其他种类的证据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和勘验报告等,在当时大都运用了。
(一)物证
云梦秦简《封诊式·群盗》说。逃犯戊用弩射执行逮捕任务的乙,乙将戊斩首,并缴获两具弩,二十只箭前来报告。这里的罪证弩、箭是戊实施犯罪的工具。又如《出子》中,某里士伍之妻甲告发同里大女子丙将其殴至流产,并呈送凝血状的胎儿作为罪证,这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物.⑸
(二)书证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有投书,勿发,见辄燔之:能捕者购臣妾二人,系投书者鞠审献之。’所谓者,见书而投者不得,燔书,勿发;投者得,书不燔,狙审献之之谓也⑹。”这条分为两款。第一款是引用秦律原文:有投匿名信的,不得拆看,见后应立即烧毁,能把投信人捕获的,奖予男女奴隶二人,将投信人囚禁,审讯定罪。第二款是对第一款的解释说明:看到匿名信而没有拿获投信人,应将信烧毁,不得开看;若已拿获投信人,则不要烧毁,以便根据信的内容对投信者定罪量刑。这说明,秦的司法机构在处理案件时是使用书证的。楚国的官吏在诉讼活动中更是广泛运用书证。楚人称登记名籍与户籍的薄册为“典”,“典”作为书证的一种,对及时、正确地审判诉讼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山楚简中涉及名籍或户籍的案件,常以“典”中所记载内容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书证在楚国诉讼证据体系中的突出地位。
(三)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了解案情的人就其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案件事实,向司法人员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楚、秦的司法机构在办理各类诉讼案件中十分重视证人证言,这对于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的意义,秦人在审理案件时,已注意证人证言。相比而言,楚国比秦国更重视证人证言。楚人对证人证言的搜集、审查、鉴别和运用,有一套严格细密的规定。上文在讨论确保证据合法性的制度时已指出,楚国的司法官员必须对证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作证前还要经过一些法定环节和程序,对搜集到的证人证言要制作笔录。楚国对证人证言的合法性作如此严格的审查,对于确保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对于正确办理案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当事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案件事实向司法机构所作的叙述。上文已经指出,楚、秦诉讼制度继承了《尚书·周书·吕行》确立的“两造具备,师听五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的原则,在庭审中,将原告和被告的口辞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原则为后世立法者所采用。
(五)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受司法机构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就案件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运用其专门知识、经验或技能,进行周密的分析鉴别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构往往根据鉴定结论定案,但鉴定结论仍然会因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产生谬误,所以若要运用它定案,是必须经过认真的审查判断的经验的人。诊断检查如此细致,所得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也自然大大提高。秦人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医学知识,充分反映出法医学在战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六)勘验、检查报告。
勘验、检查报告是办案人员对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人身等进行勘验、检查后写出的报告材料。
楚秦两国的诉讼证据既有统一性,又有互补性。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重视当事人陈述;二者的不同之处则是楚国重证人证言并多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秦人重勘验结论并多由司法机构主动、迅速、及时地调取证据。同时,我国现行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的搜集,审查与判断的许多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秦两国的诉讼实践中已被运用。相应的原则与制度在当时也已普遍确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搜集证据的要求,如客观方面;专门工作和民众结合;依照法定程序;主动、迅速、及时等。第二,搜集证据的方法,如询问法;搜查和扣押物证书证;询问被告人;勘验、检查、鉴定等。第三,审判判断证据的要求,如据以定案的全部证据应查证属实等。第四,审查证据的制度,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第五,运用证据的规则,如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限制刑讯逼供;忠于案件事实真相等。总的说来,诉讼证据是诉讼的基础,一切诉讼活动也都是围绕证据而进行的,楚秦诉讼证据制度的上述合理因素,反映了立法与司法的刑罪相称,罚当其罪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⑺
秦朝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司法物证和检验制度。据《云梦秦简》记载,在秦朝初期就有“令吏”、“隶臣”兼施尸体伤痕检验和现场勘查工作。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就比较重视现场勘查和法医检验,并作较详尽笔录。例如《封诊式·穴盗》“竹简上记载了某居民家被盗现场的方位,痕迹的形状和大小等情况;现场位于侧房,后墙中央有一新挖的洞,洞沿上有类似宽刃凿子的痕迹。洞外地面松土上留有穿旧了的秦綦履的痕迹。鞋痕全长一尺二寸;前掌花纹密、长四尺;中腰花纹稀,长五寸;墙洞口处留有类似人脚的登攀擦蹭痕迹;松土上留有膝部和手印各六处……⑻”又如《爱书》“经死”中详细记载了各种与案情有关的现场情况;死者尸体悬挂的位置,绳索的质地和粗细、长短、绳套的相交情况,绳套在颈部形成痕迹的颜色,舌头外伸的情况等。最后还区分了自杀或他杀应注意勘查的几个关键问题。在“贼死”中也都强调仔细勘查,以便发现、搜集各种证据和线索,弄清案情真相⑼。这些记载距现在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反映了当时在审理案件时,已相当重视和广泛使用各种司法物证。也反映了当时在缢死案件检验方面的鉴定技术和经验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除了鉴定技术外,在进行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方面,也有明确规定。首先,对于死因不明的,原则上要进行尸体检验,违反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其次,检验和鉴定必须有专门人员来负责。从《云梦秦简》的记载来看,县里的“令吏”一职,就是专门负责检验和鉴定的国家公职人员⑽。此外,在鉴定文书的体例和格式方面,也有统一的标准式样,表明对司法鉴定已逐步趋于规范化。
汉朝在物证方面仍以口供为主,并在景帝时定有《?令》。但终汉之世,司法实践中多奉行的是“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深(从重论罪)者获功名,平者多后患”⑾。故治狱之吏,多以苛刻著称。对囚犯可罚立考讯,这大概是陈梁时“测立法”的初制。特别是武帝时,倡“论心定罪”,开春秋决狱之先河,司法黑暗。“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⑿。《史书·酷吏列传》所记十人,九人出自武帝之时。从昭帝至平帝六年间,每年处死刑者平均千分之一。史载:

“郡国被刑者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⒀
及至东汉滥用刑讯更为普遍: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死缓,即“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之简称。死缓制度是我国在死刑执行上的独特创造,这种制度适用于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1]这一刑罚制度,从建国初期之首创,到“79刑法”之确立,后经“97刑法”之修改,再到刑法修正案(八)之完善,历50年司法实践,证明了这一刑罚制度确具历史与现实之意义。本文即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对这一刑罚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一、“死缓”制度之首创及其刑罚意义

  “死缓”作为中国刑法的重要刑名和刑罚制度,是由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提出来的。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史称“镇反”运动)。但由于运动中出现一些过火现象,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为制止这种倾向,毛主席在1951年4月30日特别批示:“杀人不能太多,太多则丧失社会同情,也会丧失劳动力。凡无血债或其他引起民愤的重大罪行,但有应杀之罪者,如有些特务或间谍分子,有些教育界及经济界的反革命等,可判处死刑,但缓期一年或二年执行,强迫他们劳动,以观后效”。同年5月8日,毛主席又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对犯有死罪的反革命分子应大部分采取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政策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死缓”一词。这个决定下达不久,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死缓”刑名。[2]

  毛泽东提出“死缓”这一全新的刑罚制度,从刑罚的角度看,既为古今之独创,亦为中外之首创,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的死刑制度”,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素有重德慎刑的历史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即提出“明德慎罚”思想,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这一思想继承发挥,形成“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狱政思想,先秦时期的《舜典》载有“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文字,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失误给别人造成损害,是可以赦免的;如果他是一贯故意做坏事,则要给以严厉的制裁。中国古代推行仁政者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但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政治清明,而且善待子民,推行一条“仁恩以为情性,礼义以为纲纪,养化以为本,明刑以为助”的狱政思想。他常对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但选公正善良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而且规定:“凡大辟(死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共议之。如此,方能避免冤狱滥刑”。到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者仅为29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贞观之治”。[3]深通历史的毛泽东对上列法治史实一向推崇备至,因而“以史为镜”,首创出“死缓”这一死刑执行制度,保证了“少杀慎刑”的刑事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从社会角度看,新中国刚建立不久,需要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社会建设,在这种历史阶段,正如毛泽东所讲,“杀人不能太多,太多则丧失社会同情,也丧失劳动力”。而且,按照历代惯例,凡新政权之建立,必将“大赦天下”,以此获得民众拥护。倘若杀人太多,正好给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煽动借口,导致人心涣散。从政治角度看,一个新政权之成立,应当展示全新的执政方式,杀人则是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故应十分慎重。既要判处死刑,又能将大部分死刑犯不执行死刑,这其中必须寻求一种解决途径,“死缓”则是唯一的选择。从法律角度看,新政权刚成立,国家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法治尚在摸索之中,很多司法工作靠相关政策引领,往往难以把握。毛泽东面对当时的情况,只有将其批示的内容以中央的决定予以发布,虽属于政策性指令,但却具有最高的政策效力,全国必经坚决执行。如此,迅速纠正了“镇反”中的倾向,使不少死刑犯通过缓期执行之考验改造成新人,成为国家需要的部分力量。

  二、我国刑法有关“死缓”的几次修改

  我国刑法之雏型,当属1951年2月9日政务院第71次政务会议通过、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1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共21条)。这种刑法性单行条例,仅就“镇反”事宜进行规定,与之后的“三反五反”的专项整治规定同类,不具有刑法典之属性,而且没有涉及“死缓”方面的内容。1979年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总则和分则,共13章192条,可称作我国第一部刑法典。其中,第四十三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并同时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显而易见,“79刑法”确立“死缓”制度,基本贯彻了毛泽东1951年的批示及其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对犯有死罪的反革命分子应大部分采取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政策的决定精神。为更具体处理“死缓”事宜,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或者核准,执行死刑”。这种立法上的依表现、分层次的制度安排,为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供了操作适用性。

  第一部刑法施行18年后,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由13章调整为15章,由192条增至452条,因而被称之为“97刑法”。涉及“死刑”制度的问题,内容虽未增加(反而由五条减至四条),但内容却有较大变化:第一,死刑的适用对象由“罪大恶极”变成“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一修改标志着死刑适用对象由政治口号式标准向刑法专业性标准的转变;第二,取消了“79”刑法规定的“死刑用枪决的方法执行”条款。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行刑方法也应当变化,不能只限定为“枪决”一种执行方式,还有“药物注射”等方式更为简便经济;第三,“死刑”的相关用语发生变化,如“确有悔改”改为“没有故意犯罪”;“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改为“确有重大立功表现”;“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改为“故意犯罪”等,这几处改变,对比中可以显见:前者不好把握,后者易于掌握,前者表述不够准确,后者合于刑罚原理。修改的趋势让人直觉到,“死缓”制度越趋规范。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对“97刑法”进行第八次修改,称之为刑法修正案(八),内容涉及数十个条文的增加和改动,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的话讲,修正案(八)有“五个前所未有:即修改的内容之多,创新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既修改刑法总则又修改刑法分则的做法前所未有;既有增量,又有减量的修改前所未有;对刑罚种类、刑罚制度的修改力度前所未有;体现的民主程序、公开程度前所未有”。[4]涉及“死缓”内容,刑法修正案(八)第四条规定:“将刑法第五十条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一款)。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判刑”(二款)。也就是说,在刑法第五十条分为两款,在第一款中的明显变化为:减刑的时间延长,即在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由原来的“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变成 “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而在第二款中,增加了“限制减刑”制度,即凡属累犯及八种严重犯罪的执行死缓之人,人民法院有权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对其限制判减刑,这是“死缓”制度新增的两大内容。也是修正案(八)对“死缓”问题的两大亮点,为过去所没有。

  三、关于刑法修正案(八)修改“死缓”制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上所述,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五十条的修改内容,主要表现为两大内容,一是延长了死缓罪犯减刑的幅度(刑期),二是增加了限制减刑的规定。现就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重大立功表现的死缓犯延长实际执行刑期的问题。即由原来的“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改为“二十五年”,其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最高法院主管刑事审判的张军副院长认为:延长部分死缓犯的实际执行刑期,绝不单纯是为了加大对死缓犯的惩治力度,而是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过去刑罚结构所存在的死缓实际执行刑期相对偏短、死刑与死缓的严厉程度未能有序衔接的问题,从而为不是必须判处的死刑立即执行设置既为改造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所必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替代措施。必须深刻领悟这一立法精神,从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严格控制死刑政策的角度,正确理解和适用好《刑法修正案(八)》的有关规定。[5]而按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的形象归纳,叫做“死刑罪减十三,死缓犯要多关”。意指修正案(八)一次取消了十三种严重犯罪的死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死刑犯要多关”是指按刑法修正案第四条修改刑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犯重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即使不属于限制减刑的情形,在缓期执行考验期满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也明显延长。一种是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再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必须减为二十五年,不能减为二十五年以下,也不能减为二十五年以上。按照有期徒刑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罚二分之一的规定,该罪犯从减为有期徒刑之日起,在监狱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五年;二种是在死缓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直接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相对于过去的规定,现在的死缓犯无论是否具有重大立功表现,实际执行的刑期都比过去明显延长。体现了刑法对重刑犯的严厉处罚,促进了死刑缓期执行和死刑立即执行在严厉性上的衔接。[6]

  2、关于“死刑缓期执行”中限制减刑内容的理解。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五十条的修改,最大亮点是新增“限制减刑”的规定,愚以为这从立法上确立了对死缓犯限制减刑的刑罚制度,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从严”惩处严重刑事犯罪的要求,且有十分重大之意义。[7]但张军副院长认为,对死缓犯限判减判的规定,总体上应当把握限制适用的精神。如果判处死缓不限制减刑,也可以做到有效制裁犯罪,保证裁判效果的,就不需要同时决定限制减刑,以避免不必要的关押。[8]笔者认为,在死缓犯限制减刑上,应注意重点把握两点:

  第一,死缓犯限制减刑的实体条件

  按照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五十条修改的内容,也即新增第二款关于“限制减刑”的规定,包含了三种实体情形:

  一是累犯限制减刑。按照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累犯一般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内,再次故意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形。由于累犯体现了较高的人身危险性,故刑法明确规定应当从重处罚。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印发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也明确规定:“要依法从严惩处累犯和毒品再犯。凡是依法构成累犯和毒品再犯的,即使犯罪情节较轻,也要体现从严惩处的精神。尤其是对于前罪为暴力犯罪或者被判处重刑的罪犯,更要依法从严惩处”。可见,死缓犯作为判处重刑之罪犯,一旦构成累犯,必当从重惩处。

  二是七类严重犯罪判处死缓的限制减刑。修正案(八)规定,凡判处死缓的罪犯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而犯罪者,法院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这是因为,实施七种犯罪之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论罪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因具有法定从宽情节不宜立即执行,但作为限制减刑的条件是完全符合刑罚精神的。

  三是犯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的罪犯限制减刑。“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创的一个刑法术语,原刑法没有规定,仅第八十一条二款使用了“暴力性犯罪”的概念,即“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而“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理解上有争议,理论上一般认为,犯罪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从严密程度可分为六种:简单共同犯罪、结伙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我们在贯彻刑法修正案(八)时,对这一有争议的“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作狭义界定为宜,典型的包括三种类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和邪教组织犯罪。[9]

  第二,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适用限制减刑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条文内容的重大修改,是经过国家立法机关反复讨论并征求各方意见的,体现了立法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都只有在得到有力的不折不扣的贯彻实施,才能真正发挥良法之功效。因此,对于死缓考验期间的限制减刑这一全新的立法规定,不仅应当深入学习理解,而且还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方能保证立法的新内容落到实处。目前,限制减刑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理论界一般倾向于以下三大原则:[10]

  一是“罪刑法定原则”。该原则是刑事司法工作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对于该条规定,法界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11]按照已修改的刑法第五十条二款规定,对死缓限制减刑规定了三种案件,判处被告人死缓的,才可以考虑限制减刑,除此之外的情形,判处被告人死缓的,一律不得限制减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当然要求。

  二是“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以此规定之精神,限制减刑应当仅适用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过重、但单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又偏轻的案件。按照新修改的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对死缓限制减刑在法律用语上表述是“可以”同时决定限制减刑,而没有规定“应当”,这给法官对“1+8”(累犯加八种严重犯罪)之死缓犯是否适用限制减刑创设了灵活适用法律的空间。

  三是有利于严格执行死刑政策的原则。从立法目的看,对死缓犯限制减刑,是为进一步严格执行死刑政策创造条件,即通过延长部分死缓犯实际执行期,充分发挥死缓制度的严厉性,改变以前“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执行不平稳现象,又可避免产生“生刑加重刑罚”的误解。凡是单纯判处死缓已经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或者能够实现裁判结果的案件,绝不应该再限制减刑。只有对于以往本可以判处死缓,但因死缓的惩罚力度不够,进而不得已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今后由于有了限制减刑制度,能够有效制裁犯罪,才可能考虑在判处死缓的同时决定限制减刑。

  
注释

[1] 曾庆敏主编《精编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13页。

营口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细则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


营口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细则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日市人民政府发布营政发[1995]2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辽宁省城市市容管理办法》,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市公用事业局是我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细则的贯彻实施。营口市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大队是我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的专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四条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人员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市容管理

第五条 城市的建筑物和各类设施应保持整洁完好,符合国家规定的城市容貌标准。主次干道两侧、商业繁华区、重要公共场所的建筑场和各类设施要定期进行整修粉饰。表面为贴面材料或玻璃罩面的,应根据污染情况及时清洗。

第六条 临街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布局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须经产权单位和规划、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共同批准后方可施工。

主要街路两侧楼房阳台除建设单位统一封闭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封闭或改装。

第七条 主要街路两侧的建筑物前,应以透景、半透景的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池)、草坪等作为分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新建实体围墙。

第八条 沿街单位、居民要保持临街建筑物的整洁,产权单位和承徂者应按城市容貌标准及时修复残塌、断壁、破损门窗。

第九条 城市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实行圈档作业。圈档围墙高度不得低于1.6米,墙体应坚固、整洁、美观。施工机具和建筑材料要堆放整齐,残土和垃圾要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10天内要拆除一切临时建筑和设施。清理现场,平整场地。城市基建工程的开工审批与竣工验收必须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参加。

第十条 对影响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交通、消防和居民生活的违章建筑要限期拆除。

第十一条 在城市中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语栏、橱窗、画廊、商业门脸等,必须经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同意并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设置的,必须做到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造型美观、整洁无损。

第十二条 未经产权单位同意和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树木上书写、刻画、贴挂各类广告、标语等。

节日或重大活动,悬挂张贴的标语应规范、美观,超过期限应及时撤掉、刷洗。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主次干道及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生产作业、摆摊设点。因特殊需要,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建筑物、生产作业、摆摊设点的,由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核发临时占道许可证,交纳占道费后,方可施工、经营。经营者应按规定使用统一式样的经营设施,并不得擅自改变经营地点。

第十四条 严禁在树木、各种立杆和临街楼房阳台悬挂、晾晒被褥、衣物及有碍市容观瞻的物品。

第十五条 经批准设置的集贸市场,要按批准的范围设立明显界限和隔离设施,保持场内及周围环境整洁。

第十六条 经批准设置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存)车场,要设立明显界限标志,场内车辆要摆放整齐。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设置雕塑品或纪念性建筑物,在施工前应征得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同意,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设置。

第十八条 疲乏路两侧的草坪、花坛、植物小品及其它绿化设施应保持美观完好、缺株柘死或设施破损的,产权单位或责任单位应及时补植、修整。栽培、整修或其他作业留下的渣土、枝叶等,管理单位、个人或作业者应及时清除。

第三章 环境卫生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域内的环卫设施(垃圾收集容器、转运站、排放处理场及公用厕所等)专业规划,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条 市内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时,应按国家规定,将环境卫生设施与其他工程配套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二十一条 凡新建、改建、扩建环卫设施,其设计和验收须有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参加,环卫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中,由环卫部门管理的设施就应及时移交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部统筹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和擅自拆除、迁移、占用、封闭各种环境卫生设施,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确因建设需要必须拆除移地建设的,建设单位必须事前提出拆迁方案,报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批准,由拆迁单位先建后拆。

第二十三条 建筑施工现场须场内道路畅通,设有排水设施,施工排水和污水须经处理,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网,不得排向道路。残土、废弃物要及时清除。

工地进出口处要铺设一定距离的硬质路面与道路相接,并设保洁人员清扫被污染的路面。

因建筑物改造需拆迁原有建筑物的,拆迁单位必须在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限定的时间内拆迁完毕,并负责现场内及四周环境卫生。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挤占、堵塞用于清运垃圾、烘便的作业场所和通道。因堵塞清运通道造成垃圾积存、烘便外溢的,限期由责任单位、责任人清运。

第二十五条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公厕,可实行收费管理。城市公用厕所的规划、管理、修建、维护、清扫、保洁、清掏,由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关施。

公用厕所动迁再建要按有关规定到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第二十六条 城市主要街路、广场由环卫专业队伍实施“晨扫全日保洁”;街巷居民区的清扫保洁,由街道保洁队负责;未交接的小区的清扫保洁,由开发单位负责;公园、游园、景点、绿化带由权属及责任单位组织清扫、保洁;机关、团体、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应按市、区划定的“门前五包”责任区负责清扫保洁工作;城市集贸市场、各类公共场所环境清扫保洁由管理单位负责;各种摊点棚亭周围五米内的环境卫生由从业者负责清扫保洁;早、夜市场由市场管理部门负责清扫保洁,散市后半小时内完成场地清理、垃圾清运,恢复原貌。

市内各类场所、道路的清扫保洁质量由市容环卫监察大队检查监督。

第二十七条 城市生活垃圾和烘便的收集、运输、处理,由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队伍负责。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厕所要及时清掏,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

排放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经营性垃圾等,必须到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办理手续,并缴纳垃圾排放管理费,运到指定的排放场,不得排放到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楼房垃圾疲乏内。

凡需要利用废渣、残土填垫的单位须到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填垫。

第二十八条 单位、私人旱厕及化烘池的烘便清运实行有偿服务。非生活垃圾需要代运的可委托环卫专业队伍代为清运,并按规定交纳代运费。企事业单位、私人旱厕及化烘池的洪便必须由环卫专业队伍代为掏运。

第二十九条 屠宰场、生物制品厂等单位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由产生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第三十条 医疗单位产生的医疗固体废弃物,必须由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统一收集转运,集中焚烧处理”,并按规定缴纳清运焚烧处理费。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处理医疗固体废弃物。

第三十一条 在市内行驶的各种车辆应保持车容车貌整洁,遵守下列规定:

(一)轮胎沾有污物时,要冲洗 处理干净 ,不得带泥行驶,污染路面;

(二)不得沿途抛弃废弃物;

(三)运载散体、流体和垃圾的车辆,必须有封闭、苫盖设施;

(四)经批准进入市区的畜力车必须配备烘兜和清扫工具,对遗撒的烘便和饲料应及时清除。

第三十二条 冬季扫雪工作由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责任单位须按管理部门划定的责任区在雪停后按规定将积雪清扫干净、运出市区,无运力的单位可委托代运。小街小巷积雪的清运,按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划分的责任区,由各街道办事处组织责任单位清运。

第三十三条 市区内禁止饲养猪、羊、兔、鸡、鹅等家畜家禽。因教学、科研以及其它特殊需要饲养的,须经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批准,饲养的动物要严加管理,不得影响环境卫生。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残土、污水和烘便,不得进行其他影响环境卫生的活动。

不准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污物。

第四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凡不符合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不含永久性建筑)、设施,责令限期修整或拆除,超过规定期限,除强行拆除外,处以500-5000元罚款。

第三十六条 城市基建工程施工现场不符合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责令责任者限期达到规定标准,逾期达不到标准的,处以2000-5000元罚款,并令其停工整顿,达标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三十七条 建设施工单位,未办理残土排放批准手续,擅自排放基建残土的,责令其将残土运往指定地点,并处以每车50-100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行驶的各种车辆,轮胎上沾有污物,污染路面的;沿途抛弃废弃物的(包括废票根);运载散、流体及垃圾未加苫盖的,除责令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外,处以每车次50-100元罚款。

第三十九条 畜力车未经批准,擅自在市区内通行的,除责令立即驶出市区外,处以50-100元罚款。持通行证进入市区的畜力车,未配备烘兜及在街路上遗留烘便、饲料的,除责令立即清理外,处以10-50元罚款。

第四十条 擅自摆搜集设点的,除令其撤离外,每摊(点)处以10元罚款。经批准设置的商亭,未按规定进行日常保洁或保洁未达到标准的,处以10元罚款。未经批准擅自设置的商亭或擅自扩建、占地的,除强行拆(清)除外,处以100-500元罚款。

第四十一条 经批准设置的临时摊位,未按规定进行保洁,摊位围5米内有散落垃圾的,除令其清扫外,每次罚款10元。

第四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未在规定地点倾倒垃圾、残土、污水,除责令立即清理外,每次每平方米罚款10-50元。

第四十三条 新建小区未交接,小区内滞留垃圾的,除限期清理外,对开发建设单位处以1000-5000元罚款;不及时清扫保洁造成小区环境严重污染的,除责令限期治理外,处以开发建设单位100-500元罚款。

第四十四条 集贸市场必须全日保洁,如环境卫生达不到标准,处以该市场卫生责任单位,每摊10-50元罚款。集贸市场越限经营阻碍交通,影响市容的,除责令改正外,处以每摊10-100元罚款。

第四十五条 火车站、客运站、公共汽车始末站、渡口、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体育馆(场)、公园、风景区、庄稼活区等公共场所未实行全日保洁,出现脏、乱现象,处以该场所管理部门500-1000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 清掏下水道、工程井、窨井后的污物以及安装电柱、标志杆、广告牌或栽植、整修树木残留的渣土、、枝叶滞留在街面道旁,每滞留一日,处以责任单位,每堆10-50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未经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批准,私自在城市中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语栏、橱窗、画廊、商业门脸的,限期令其自行取缔,逾期拒不取缔的,强行取缔,并处以500-2000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牌匾、标语栏、橱窗、画廊、商业门脸等语言文字不规范、内容低级外观破损的,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者,强行拆除,并处以500-1000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 未经产权单位同意和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批准,私自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树木上书写、刻画、贴挂各类广告、标语、启事的,除令期清除刷洗外,每处(张)罚款50-100元。

第五十条 医疗固体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未按规定焚烧处理或擅自处理的,每次罚款500-1000元。

第五十一条 造成城市环卫设施损坏或影响其使用功能的,除赔偿损失外,处以500-2000元罚款。

第五十二条 未经批准擅自饲养禽、畜者,责令限期处理,逾期不片理的,除强行收缴外,每头(只)罚款50-100元。

第五十三条 “门前五包”责任单位,未认真履行职责。“门前五包”达不到规定标准,造成环境严重脏、乱、差的,由营口市新闻单位予以暴光,并处以门前五包监督员50元罚款,单位负责人100元罚款。

第五十四条 降雪后责任单位未按规定及时清扫积雪的,每平方米罚款5元;未及时清运的,每立方米罚款10元。第五十五条随时例溺,每次处以10元罚款。随地乱扔果皮、冰果纸、烟蒂、包装物以及堕 吐痰的,每次处以5元罚款。

第五十五条 随地便溺,每次处以10元罚款。随地乱扔果皮、冰果纸、烟蒂、包装物以及随地吐痰的,每次处以5元罚款。

第五十六条 侮辱、殴打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人员或阻挠其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所有罚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部门,使用财政部门的统一收据。

第五十八条 垃圾排放费、占道费等收费标准一律按市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肖取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工商、公安、交通、卫生、规划等部门要按各自责任分工保证细则的贯彻实施,配合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大队做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六十二条 本细则由营口市公用事业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三条 大石桥市、盖州市可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六十四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营口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细则》(营政发[1989]27号)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